鳳鳴高岡一甲子

- 9 - 附錄一 創校理念與過程 劉廣英 無創辦人張其昀,沒有中國文化大學; 無董事長張鏡湖,學校哪有今日? 壹、創辦人張其昀 一、建校理念 民國51年3月1日,張其昀成立中華文化事業基金委員會推動成立一所綜合大學。 同年,經教育部核定先成立包含12個學門之中國文化研究所。次年改稱中國文化學院。 張氏有道: 『多年以來,我們對於中國高等教育,懷有一種理想。本人雖曾在教育部服務四年, 但規劃設施,時有力不從心之感。離職以後,立志益堅,在陽明山會談前後,受了幾位 旅外友人如吳經熊、顧翊群、顧毓琇先生等之鼓勵策勉,仿西洋著名大學如美之哈佛、 耶魯、麻省理工學院,英之牛津、劍橋等民間學府之先例,決定以中國文化研究所為基 礎,想辦一所理想中之學府,初期定名為中國學院。俟適當時機,改稱中國文化大學。』 除此以外,其他專文所念茲在茲者,都是辦學圭臬,深值後人遵循。綜合重點如下: 在此構想下,張其昀提出以下理念 (一)大學之基在大師 張其昀引孔子「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之言,認定『大學之成立,固需多種條件, 語其根本,則為學人之努力。』他還說:『哈佛大學有一時期,文科方面,有七位名教 授,號稱七賢,又稱七美(Seven Beauties),吸引了全世界的青年學子。』此觀念實際 上就是「名師出高徒」,而名師就是韓愈所稱能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家,也就是人師。 為能聘到好老師,張其昀自到浙江大學創辦史地系起,就以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之開闊胸 懷,為系,為校網羅人才。自辦大學後,不但力邀大師蒞校任教,並於民國54 年3月1 日(校慶日)起,仿哈佛大學之「大學教授」辦法,敦聘不依系別,以規劃華岡校園的 盧毓駿為首之永久教授十位(原預計逐年增至百位)大學以示榮崇。盧為福建人,以勤 工儉學留法入巴黎公共工程大學,後在巴黎大學都市規劃研究院擔任研究員。到了民國 64 年改設華岡教授,1 月10 日即發表了174 位的名單。對此廣邀賢達之舉或有見仁見 智之議,但張氏在『華岡教授的榮譽與貢獻』文中,即已律定華岡教授榮譽與貢獻,所 以是一種強化師資,堅實教學的舉措。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