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4 - 招收第一屆博士班研究生。次年,教育部核准設立中國文學研究博士班。本校學 士、碩士、博士之學制漸次完成。 當時之博士班要修畢規定學分,通過第二外國語考試、資格考試,始得提論 文。論文須先經校內考試通過,方能報教育部,教育部學審會初審核,更換部分 考試委員,再在部裡舉行一次論文口試,通過以後方得博士學位。因為博士證書 為教育部所頒,故稱「國家博士」。創辦人對本校同學獲得國家博士者,特別珍 惜,故他在文章中一再提及民間興學,學生獲得國家博士,誠屬不易。民國 61 年11月24日,是創辦人興學的10周年,創辦人很想在那時本校能獲得10 位國 家博士。但最後僅通過7 位,但已經是相當難得的成果,創辦人說這是「別的私 立大學所不曾有過的」。 創辦人於民國55 年,奉國防研究院兼院長蔣中正之命,組韓、日、美、加 四國訪問團,他任團長,劉安祺為副團長,團員有徐培根、張慶楨、羅時實、楊 家麟、瞿韶華、夏新、項迺光、宋晞等8 人,以考察國防教育為主。6 月出發, 8 月返國。於訪問美京華府期間,創辦人獨對美國國民研究院的宗旨與組織感到 興趣,返國後即於中國文化學院籌設「中華學術院」,於10 月成立,下分20 個 分科協會。以往校史資料多謂乃學習美國國家科學院,其實不然,創辦人在成立 典禮致詞強調:「中華學術院是私立的,為一民間研究機構,與美國成立已滿百 年之國民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性質相同。世人不察,每將美國國民 研究院譯為美國國立研究院,或比於我國中央研究院,其實不然。」創辦人特別 指出,「中華學術院之任務,較諸一般研究院稍為寬廣,蓋除一般研究院從事於 高深學術研究,作育優秀青年而外,尚有以下幾種任務。」這幾種任務分別是講 座、論壇、譯場、津梁,講座的目的在創造大眾傳播時代的崇論閎議,論壇的目 的在共黜邪說而崇正論;譯場的目的在培養譯才廣介世界新思潮;津梁的目的在 以民間機組織作為國際交流的平台。最後創辦人談到中華學術院的組成:「本院 成立伊始,延聘哲士與議士各六十餘名,均為現居國內或能參加成立典禮者,其 他留居國外者,及外籍人士,容當繼續增聘。又中外偉人,對政治社會卓著譽望 者,本院因應時機致其崇敬,稱為名譽哲士,相當於各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的義 旨。其對本院發展在物質上有重要之支援者,則聘為贊助委員,並於本校建築物 中予以適當之永念云。」中華學術院的創立,創辦人自有苦心孤詣在其中,既思 以此振聾伐聵,再起五四精神,又希望以此濟文化經費不足之缺失,但時人可能 只見表象,而不能得窺其深意,對創辦人頗多批評譏議,甚至傳到了層峰和蔣中 正耳中。此一過程頗多曲折,對照蔣中正的日記頗有值得玩味的地方。56 年 1 月5 日為討論國家建設計畫委會主任人選,蔣在日記中記有一段:「余以為曉峰 在本黨中最有研究者,似可勝任,但以其文化學院到處乞求要錢,為人詬病,因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