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直到第二年3 月1日,才從國防研究院回到華岡,就在大成館上課,住宿和吃飯 也都在大成館。那是文化的第一座建築物,當時也僅有此一座建築物。 談到文化大學草創於陽明山華岡,也有一段曲折,創辦人曾在其〈好事多磨〉 一文中提及,建校經驗的感想綜括起來,是「好事多磨」。磨就是磨練,亦即不畏艱難, 埋頭苦幹之意。凡事必經磨練,方能成功,若從磨折疑難中磨練出來,更有意義。 民國61 年創辦人號召建校,菲律賓華僑鉅子莊萬里先生率先響應,慨捐建校經 費貳百萬元,使創辦人信心大增,開始物色校址。先有臺北縣三峽鎮地方人士曾 來接洽,願意慨贈山地數十頃,作為建校之用。後經視察結果,因距離臺北市區 稍遠,只好婉謝美意。隨即在陽明山區紫陽山(原名菁山,意在紀念朱子的紫陽 書院)購地五甲,松林蒼翠,風光幽雅,惟地處谿谷,乏登臨之勝。方在劃區築 路,接到國防部通知,謂附近有衛星電台,本校必須遷移,但可補償地價,故不 得已另行覓地。後來終於卜宅山仔后今校址,從荒煙蔓草中,宏開學府;校址之擇 定,乃經三遷,真有出於幽谷,遷於高岡之快。校地原為橘子園,購自四川譚淳 風先生;並無地名,亦無建築。華岡地名是張其昀所創的,取名為「美哉中華, 鳳鳴高岡」之意。 創辦人對第一屆的研究生,視之如寶,要求他們不兼職、不兼課,全心全意, 認真研究,育成英才。創辦人既有這樣的要求,因而對他們的待遇,也就特別優 厚,使他們無後顧之憂。所有的研究生,每人月發獎學金800元,並有西裝一套, 其條件之好,超過國立大學的研究生。創辦人對研究生特別關懷,尤其對曾在國 防研究院住過半年的第一屆研究生,倍加愛護。他們稱創辦人為「夫子」,或「老 夫子」,而自以孔門七十二賢相許。 52 年夏,中國文化學院大學日、夜間部開始招生,入學者有66 人。52 年 11月11日開學,故本校以3月1 日為校慶,而以11月11日為返校節,實寓紀 念大學部第一屆學生始業之意義。當時大學日間部的同學在華岡上課,並住宿於 此。夜間部的學生,暫借師大附中上課。當時學生不多,大都住校,因而研究生 與大學生相當熟習,唯與夜間部同學較少來往。 民國53 年夏,中國文化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畢業。創辦人對自己培養的碩 士,特別愛護,還想繼續栽培,使他們更上層樓。第一屆畢業的研究生,幾均留 校,有讀高級班者,亦有任講師者。所謂高級班,是選獲得碩士中之優秀之士, 留校繼續深造,接受博士階段之教育。民國53 年9 月,教育部正式核准三民主 義學門、實業計畫學門、史學門、地學門、哲學門、經濟學門、政治學門、法律 學門均從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分出,獨立為研究所。至56 年,教育部又同意將文 學門、藝術學門、家政學門,各自獨立為研究所。同年碩士班第四屆研究生畢業, 大學部第一屆畢業。教育部核准本校成立三民主義、史學、地學三個博士班,並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