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29 - 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系所之所以從開始就受到重視,與創辦人張曉峰先 生創設本校的理想與目標有密切的關係。1961 年8 月旅美學人回國參加一次文 教建設為主題的會議。在會中,他們有感於中華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倡議設立 一中國文化研究機構,以振興、發揚中國文化,創辦人深然其說。但創辦人也深 知在現代化巨輪的推進下,單獨倡導中國文化,反而使中國統文化無從復振,因 此決心要以兼綜中西新故,結合文藝與科學為宗旨,創辦一所完整的大學,透過 作育人才,來「展開中國文藝復興之機運」。因此他採「中國文化」為本校校名 以示發揚中國文化的本意;又提出「承中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的教育方針, 以示達到目標,實現復興中華文化的可行途徑。 既以「中國文化」為校名,復以發揚中華文化為目標,中國哲學、文學與史 學自然就受到特別的關注。1962 年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初設的十二學門中就 有哲學(含教育)、文學與史學三學門,招收碩士班研究生。次年,本校改名為 「中國文化學院」,在初設的大學部十五個學系中就有哲學、中國文學與史學三 系,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原有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則改為中國文化學院的研究部。 1969 年中國文學系分為中國文學與文藝創作兩組,文藝組為本校所特有。至此, 文、史、哲三系皆有大學部與研究所碩士班。1964 年,第一屆碩士班畢業後, 為提供畢業生進一步的修業機會,乃成立高級研究所,此為本校博士班設置的基 礎。直到1967 年教育部核准本校設置博士班。後來隸屬於文學院的三系所中, 當時只有史學研究所奉准獨立招收博士班學生。哲學博士班雖准招生,但不獨立, 附屬於三民主義研究所,直到1975 年才改制為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至於中國文 學博士班則是於1968 年奉准設立的。但是不論先後,本院文、史、哲三個研究 所碩士班與博士班的設立,在國內各大學相關系所中都居於領先地位。 在本校奠基期―即中國文化學院時期(1963-1980 年),本校先後曾有七學部 或四科的建制,以統攝各學系。文學部或文科所統攝的學系除哲學、中國文學與 史學之外,尚包括外國語文,如東方語文,英文,法文及德文諸學系。但這種區 分顯然只是為了校內行政的方便,並不是教育部所承認的正式組織,因為在各項 正式文件中未見有科主任或部主任的設置。到1980 年本校改為綜合大學,文學 院與其他八個學院才正式成立。各外語學系共同組成外語學院;文學院則設哲學、 中國文學與史學三系。 本院各系成立之初,即廣聘著名學者來系任教,如中國文學有高明、潘重規、 林尹、李殿魁、魯實先、周何、于大成、汪中、黃永武、羅錦堂;哲學有吳經熊、 楊希震、謝幼偉、崔垂言、黃振華、李杜;史學則有張貴永、李雲漢、扎奇斯欽、 蔣復璁、高亞偉、楊家駱、黎東方、吳相湘、趙鐵寒、傅樂成諸教授,可說是極 一時之選。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