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20 - 劉先生留美深造,返國後,任「南高師」教授。他是全校重心所寄,也是創辦人「思維 術」和「哲學史」兩科的教師,後來與梅光迪等人創辦「學衡」雜誌,展開思想界的論 戰,鼓吹共和國民的精神。他對學生最大的影響,就是主張哲學與史學應互爲表裏,人 類文化以思想史為核心。可惜以三十九歲英年早逝,但他的音容,還常縈繞於創辦人的 腦際。 南京高等師範的柳治徵先生是創辦人常紀念著的恩師,一有機會,他便將恩師幫他 入學的事告訴別人。他常對人說,柳先生的教澤是他終身受用不盡的;在教學上,得益 最多的是「方志學」、「圖譜學」與「史料學」。柳老師並指導他收集自己用得著的資料; 他接受指導收集資料,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他畢業前,恩師柳先生題贈「守約」二 字,他一直奉為治學作事的圭臬。 創辦人在「南高師」求學期間,當了兩年的實習教師,畢業後在商務印書館做了四 年的編輯。民國16 年,柳詒徵先生推他回母校任地理學講師,當時「南高師」已由東 南大學幾經改組,稱為國立中央大學。昔日同學多人均在母校服務,師友互磋,教、學 兩方面均有精進。在這段期間,他先後印行了不少譯著與論文。在母校服務近十年,杭 州的國立浙江大學設史地學系,特聘他為主任教授。他於民國25 年夏天,懷抱著發揚 浙東學派史學傳統雄心,回到杭州作育鄉邦子弟。 他到浙大的第二年,抗戰爆發,浙大先遷至建德、江西吉安和泰和,而後廣西宜山, 最後至貴州遵義。雖在戰亂烽火中,浙大的學術生命沒有中斷,他帶著學生遷徙,躲避 警報,護衛其安全,並隨時啟示同學,祖國河山之壯麗,民族文化之悠久,以激發師生 堅強的鬥志與奮發的精神。 民國28 年,浙大設立史地研究所,創辦人兼任研究所主任。他將研究所分設史學、 地形學、氣象學、人文地理四組,分組招收研究生。雖在戰亂期間,研究工作仍在各種 條件都困難的情况下進行著。例如遵義土地利用圖的繪製,根據實際調查資料,凡耕地、 森林、荒地、道路、房屋之分布均繪製成圖,加以解釋,並附建議事項。這種土地利用 圖在中國尚屬首創。民國30 年,他創辦「思想與時代」月刊,研究建國問題,溝通中 西化;與二十年前的「學衡」雜誌的旨趣相同。 抗戰勝利,創辦人正結束在哈佛大學為期兩年的研究訪問。回到杭州以後,他開始 整理抗戰期間所搜集的資料,並應用研究考察的心得,積極從事新的工作:他先將在遵 義實際調查所搜集的資料,編成「遵義新志」(即42 年印行的「新方志學舉隅」。)後 又交涉得中國藏書家之一的南潯劉氏的藏書,以充實史地研究所的圖書。計劃編纂的「中 華民國地理志」、「中華民國地圖集」等,惜因時局激變,無法實現。 五、變沙漠為綠洲 創辦人的辦公室裏,隨時都可能有人進去見他。不論是教授、學生或工友,只要有 事,誰都能無阻地進入。在見他之前,或許會抱著嚴肅緊張的情緒;在晉見他之後,他 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和他說話,不會感到絲毫緊張和拘束。他總是 讚美別人,鼓勵別人。他愛才惜才,只要別人有一點特長,他便要加以提攜,使有成就。 遇人有困難,他也總要設法成全。追隨他二十多年的史紫忱教授,曾在報紙專欄中說: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