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197 - 發 展 壹、前言 發展期主要指民國69 年中國文化學院改制為中國文化大學,至民國110 年 止這半世紀的發展,但109年之後部分屬於展望期。 本校於學院時期(奠基期),有研究部、大學部、城區部等。大學部在改制為 大學之前,已有博士班8所組、碩士班26 所組,日間部學系則有52 系組,夜間 部16學系。在中華民國教育史上,向以「學院」統攝學系,而本校於學院時期, 則權宜以「學部」統攝學系。因學系的增加,「學部」亦有所調整,各「學部」 的規劃,未能盡呈現本校的特色,且規模實已超過單獨學院所應有,對本校的發 展,形成無形的限制。因此,本校於「學院」時期,即多次向教育部提出「正名」 申請。 民國68 年蔣經國總統曾指示教育部,將已具大學規模的公私立獨立學院, 逐步升格為大學。當時各大報,均報導此一關係我國當代教育史重大改變的教育 政策。教育部旋於6 月12 日公佈「公私立學院改名大學審查標準」。當時院長 潘維和博士,在當年的畢業年刊上,以「華岡---實質上的中國文化大學」為題, 向全校師生宣示正名為大學的決心,並認為正名為大學,是「實至名歸」、「水 到渠成」的結果。 民國68年內先後三次報請改大:第一次7月15 日;第二次10 月22 日;第 三次12 月20 日。於民國69 年2 月初再報部請改制為大學,並積極籌備改制各 項事宜。於2 月6日第八六二次行政會議中,分析本校申請改大在師資、校地、 校舍、設備、行政等五方面的有利條件。其他條件亦均超過教育部標準,且是最 先提出申請而資料最完備者。69年2 月20 日行政會議,決議籌備「正名改制大 學典禮」諸細節,5 月7日第八六四次行政會議,決定由總務處及早準備「中國 文化大學」路牌備用。學校「水到渠成」、「實至名歸」的樂觀態度,是經過仔 細評估的。教育部朱匯森部長於6 月11 日正式宣布即日起,本校改名為「中國 文化大學」。本校改制為大學,在學校立場是由學院「正名」為大學,因此,在 民國69年6 月12日,於興中堂舉行「中國文化大學正名改制典禮」。前一日召 開改大第一次行政會議,會中除議定「正名改制典禮」外,並決定同時舉行大學 董事會、華岡評議會、大學第一任校長就職儀式。6 月13 日上午「改制典禮」 上,張創辦人先以「大學正名感言」致詞,分析本校的特色,並對教育部「實事 求是」的精神,推許是種「德政」。繼而董事會通過,由張創辦人(兼董事長) 提名潘維和博士出任首任校長,並即席就職,由總統府資政吳經熊博士頒授大學 印信。 正名改制為大學對本校師生而言,自是一大鼓舞,各方面呈現一片進步的新 氣象。其實學校早在二年前即研究改制後的相關編制,並因應教育部所定組織章 程,學校組織有所調整。教育部於民國69 年6 月18 日,來校督視改制執行情形,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