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150 - 礎,氣象學者忍勞忍怨,不計名利只求貢獻社會,我們對這些氣象界的俊彥及先 賢,應獻上最高崇敬與感謝,但能用這些論述在司法訴訟中勝訴的例子,卻屬少 見。 筆者是學無線電通信的,在偶然的機緣下從事了氣象工作,門外行從事氣象 工作可以說是班門弄斧,記得民國四十二年,在台灣省氣象所氣象技術人員講習 班受訓的時候,偶然寫了一篇文章「氣象預報為什麼不能完全準確」,刊登在當 時的「交通月刊」上,大意謂氣象學是一種不確定的科學,一般物理學、化學、 土木工程學、電機學、電子學等,皆是確定的科學,人類用這些科學的基本因子 作實驗,一定數量的基本因子,必定會產生一定的結果,一些新的理論發展與發 明,只不過是將這些基本因子的組合排序或數量加以改變而矣。氣象學則不然, 因氣象的基本組成因子隨時都在改變,如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雲形、 雲量、雲高、日照、降水等等,隨時都在變化,這些組成天氣的基本因子,既然 隨時都在發生變化,當然其結果就不一樣了,而且高空的氣象變化,會影響到地 面天氣,本地的氣象變化會影響到臨近地區的天氣,而臨近地區的氣象變化亦會 影響到本地的天氣,翻閱台灣過去五十年的氣象統計資料(註:民國四十二年, 當時只有五十年的氣象統計資料,現在恐怕已有一百餘年的氣象統計資料),沒 有一天是各種氣象基本因子完全相同的天氣,即使在現在電腦時代,人類仍不能 完全準確的掌握天氣的變化,何況五十五年前,所以氣象預報不能完全準確,既 是學理的問題亦是現實的問題,氣象預報只能預報一種天氣的傾向,但不是百分 之ㄧ百的準確,近年來中央氣象局預報天氣的方法,採用北部地區降雨可能百分 之幾,中部地區降雨而可能百分之幾等等,這實在是較過去明智及正確的作法。 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三日貝絲颱風侵襲台灣南部地區,造成台灣南部地區慘 重損失,新聞媒體將颱風預報延誤的責任,指向台灣省氣象所所長,鄭子政先生 首當其衝,經監察院調查後被依瀆職罪一狀告到台北地方法院,眾口鑠金,台灣 南部損失慘重,民怨沸騰,台灣省氣象所百口莫辯,事實上,當時的台灣省氣象 所確實非常可憐,預算不夠,經費不足,工作人員待遇奇差,氣象觀測儀器都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人戰敗後遺留下的舊品,更可悲的是氣象資料不足,因 當時中國大陸對氣象資料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大陸的氣象觀測資料,一片空白, 當時的辯護律師向法官講這些氣象理論及氣象資料,法官似懂非懂不能接受,後 來辯護律師引用了拙作「氣象預報為什麼不能完全準確」敘述的觀點,作為辯護 的論點,本案官司有了戲劇型的發展,鄭子政所長不但被判無罪,而且與當時的 女法官結成了夫婦,成為氣象界的佳話。 鄭子政先生當時的職位是中央氣象局局長兼台灣省氣象所所長,是一位清廉 而耿直的學者,於民國四十五年突然下令,將我這個氣象工作的門外行,不顧眾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