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 (⼀百⼀⼗⼆)、趙滋藩 生於德國,中日戰爭初期回到中國,入益陽縣小學、中學。1939 年,於基 督教信義會受洗。1943 年,入讀湖南大學數理系數學組,隨後加入青年遠征軍。 退伍後,回到湖南大學,就讀經濟系。1950 年,因國共內戰,移居香港。1953 年,出版小說《半下流社會》。在香港期間,曾任亞洲出版社編輯、信義會聯合 出版部編輯、亞洲出版社總編輯兼《亞洲畫報》主編。1956 年,獲頒第一屆青 年獎章。1964 年,移居台灣,擔任《中央日報》主筆。曾在淡江大學任教,後 轉往政工幹部學校(今政治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1978 年,以《子午線上》 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獎章、第一屆中山文藝獎。1979 年,以《十大建設速寫》 獲第五屆國家文藝獎。1980 年,至東海大學,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研究所所長,辭卸《中央日報》主筆。1986年3 月15 日,因腦中風過世。 (⼀百⼀⼗三)、劉渭平 劉渭平(1915-2003),江蘇南通人,澳洲雪梨大學哲學博士,因長期僑居於 澳洲,專事大洋洲地區的華人移民研究,成就斐然,代表著作《大洋洲華人史事 叢稿》,甚受學界推崇,因此曾在1969 和1974 年兩度被延聘至本系短期擔任教 席,教授澳洲史、南太平洋史,在臺灣高校內教授大洋洲史事,可謂首開風氣之 舉。 (⼀百⼀⼗四)、劉毓棠 劉毓棠教授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獲得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學經 歷相當豐富。劉教授曾擔任駐聯合國代表、加拿大溫哥華總領事、紐西蘭總領事、 駐巴西大使、以及世界MRA在密西根州的麥金諾島MRA學院政治系系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創立中華民國良知教育協會,致力於改善台 灣教育。 劉毓棠博士是中華民國最後一任駐聯合國大使。民國六十三年,本校創辦人 張其昀先生鑑於國際情勢日漸變化,中、美兩國在自由世界所扮演的角色益形重 要,為了鞏固並加強兩國之固有關係,經由教育部核准,在文大成立「中美關係 研究所」,邀請退休之資深外交家劉毓棠大使擔任所長,積極展開延聘專家學者 及規劃課程之工作。此乃「美國研究所」之前身。 「中美關係研究所」在劉毓棠博士主持下漸具規模,所開課程類別普遍且具 研究價值,授課教師亦為國內一流學者,學生表現優秀,頗受國內學界重視。民 國七十七年,劉所長年屆七十五歲,依規定自學術界退休,將所務交由自美學成 歸國的陳毓鈞博士主持。陳所長接掌所務後,認為中美所已發揮其階段性的學術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