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11 - (二)校舍特色 1. 華岡必有 曾任中國文化學院董事、總務主任、教授的侯暢在《中國文化大學校史拾穗》文中 指出:「學校即已定名,曉公對建築方面,應如何與其名實相符,具有此特色,極為重 視,乃定下校型下列四個原則:(1)必為明堂式(宮殿式)。(2)必有八角亭或多角亭。 (3)必蓋琉璃瓦。(4)必使樓臺層節顯著,並有周、秦、漢、唐風格。負責設計者為 著名建築師廬毓俊教授。」四項中的明堂式(宮殿式)建築,曾受到校內部份人士以耗 地大、花錢多、易損耗等理由而提出異議,但張其昀不為所動,堅持定見,終抵於成。 惟使用琉璃瓦一項,因固定力不足,每遇颱風過境,不但易被吹落,且有傷人之慮,新 建大樓已有所變更。 2. 校園另一特色就是,除紀念菲律賓華僑之菲華樓,與曉峯紀念圖書館外,每棟大樓 與每條路都有與校名配合名號,不但深化了周、秦、漢、唐風格,更加突顯校園特色, 所型朔的就是中國文化。 三、華岡風采 歷歷如繪 華岡風采可由人、地、育三方面看出: (一)人傑 在終身教授到華岡教授的歷程中,上百大師到華岡作育英才,透過第十一章文獻選 輯,大家可看到少部分代表者的心聲。更直接的是畢業男女校友,在民國5、60年,那 個積極建設的時代,文大畢業生由基層挑起重擔,是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骨幹。完全符 合名師出高徒的邏輯。再者,張其昀創雙十一校友返校日,以發揚華岡精神,並以「今 日我以華岡為榮,他日華岡以我為榮」勉勵大家,期望之殷切可想而知。時至今日,文 大畢業生總人數已達中華民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大家分散在各行各業,努力以赴,貢 獻不容忽視。 (二)地靈 如前所述,華岡校園,是『好事多磨』,結果為美滿實例之一。張其昀在『華岡十 八年-民國51 年至69年』文中指出當時找到之校地,原在大屯山下,訂金都付了,因 與國際通訊天線群預定地接近而被勸阻,並將預付款退還。隨即尋得現址。張氏很得意 的說:『中國文化大學位於陽明山之高岡,海拔四百六十公尺,地勢超曠,前眺都市、 原野與海洋。山川歷歷如繪,氣候風光隨時變化,有「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之勝 景,校址乃開闢草萊而成,特創新的地名曰華岡。華指中華,意欲培養成堂堂正正、光 明正大的中國人。岡指高岡,意欲作育高瞻遠矚,砥柱中流的愛國志士。』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