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 10 - (二)大學之目的在創新 張其昀指出:『新的教材教法必以學術研究為其源泉,一所理想的大學,應以研究 院為重心,至少研究院應與前期大學並重。』 50 年前我國大學研究所為數甚微,民國43年張其昀出任教育部長,即以建立博士 研究所為施政目標之一。當時社會上對此尚無共識,有罔顧教育發展常規,而有所謂尚 無博士教授,那能有博士學生之議。猶記持正面思維之報章雜誌,曾以自學有成之王雲 五先生為例反駁之。史學大師錢穆等學者,亦曾被留學派輕忽,但胡適仍不能不稱許他 們的苦學有成。所以張氏的先見與堅持,不但有所本,對我國高等教育更是立下標竿。 放眼當下,每所綜合大學無不以此為標的,正是張氏之遠見之明證。 二、建校歷程 張其昀以『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為志業,旋即提出創辦一所完全大學的 計劃,為先總統蔣中正認可,並手諭將校名遠東,改為中國文化。他在64年3月1日, 為回答外界詢問建校經驗,於中國時報發表「好事多磨」一文公開加以說明。該文談到 三件事: (一)校地尋覓 由幽谷到高岡 張其昀稱:『自從菲律賓華僑,已故莊萬里先生,首先一次捐助了建校經費貳百萬 元(註:美金五萬元),使吾人信心大增,開始物色校地。』筆者特將尋覓校地過程列 表如下: 表一:中國文化大學校地歷程 地點 緣起 問題 三峽 當地地方人士慨捐校地數十甲 勘察後因距離臺北市區稍遠婉謝 紫陽山 (菁山) 松林蒼翠風景幽雅,購地五頃 因地處電台與衛星接收站限建 山仔后現址 山川壯麗海闊天空之未開發地 部分私有土地至今有些尚未解決 張其昀說:「故本校校址,乃經三遷而後定,真有出於幽谷,遷於高岡之快。」山仔后 現址包括待售公有苗埔,與私有柑橘園兩部分,價購時後者有些地主惜售。據前臺北市 長,後任交通部長的高玉樹應邀於校慶與畢業典禮時說,當年他曾勸朋友將地賣給學校, 所以可稱為華岡之友。此地本無名,張氏取義於「美哉中華」,「鳳鳴高岡」而成華岡。 他認為是一個好事多磨的證明。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