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高岡一甲子

創校宗旨 (一)建立一所以發揚中國文化為主旨的完整大學。 (二)建立一所以宏揚中國學術與三民主義為主旨的 研究機構。 (三)倡導音樂、美術、戲劇、體育(含舞蹈)及大 眾傳播等學科,以期開展中國文藝復興之機運。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 張其昀 民國 51 年

辦學理念 本校創校三十年,規模已備。大學部學系之多,為全 國第一,研究所之多則居私立學院之首位。……今後系所 之增設,仍必考慮時代之脈動與社會之需求。今後發展之 重點為在和平東路建一夜間部大樓,在陽明山建一教學大 樓及圖書館。並擬購買一塊土地,建造符合國際水準之體 育館、田徑場、游泳池、藝術中心及宿舍。 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 張鏡湖 民國 81 年

校長的話 六十年前,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在華岡建校,篳路藍縷、 倍極艱辛;繼而董事長張鏡湖博士克紹箕裘,帶領文大轉 危為安、開創新局。一路走來,更有幸得到諸多賢哲、師 長之助,方使華岡縱或歷經風波危難,仍能屹立不搖迄 今。 面對少子化之趨勢,淑音也想藉此與大家共勉:文大歷史 悠久、體質健全、制度完整、基業穩固,更有明確辦學目 標與發展方向,並對未來抱持樂觀與希望。謹邀請所有華 岡人暨全體同仁,一起為華岡未來而打拚,讓文大更好。 中國文化大學代理校長 王淑音 民國 111 年

空拍校園全景

從大孝館看彩虹 空拍校園彩虹

大成館建築中攝影 最早落成的大成館

民國五十二年在大成館展出由盧毓駿教授設計之華岡學園模型 大成館破土奠基酒會中 張創辦人與盧毓駿建築師合影 盧毓駿與張創辦人一同視察本校建地

大典館 大典館破土奠基由張創辦人曉峯 ( 右二 ) 與設計工程師盧毓駿教授 ( 左四 ) 共同主持

大義館

大賢館 大賢館 - 博愛樓

大忠館 校園一隅

大仁館 ( 海天樓 )( 國父百壽紀念館 )

大成館上高標萬里樓之匾,以永念莊萬里先生之德意, 有「西望大陸,萬里河山」之涵義。

大興館 大榮館 ( 計畫中未能完成的雙子星館 )

1977 年 08 月農學館工程順利 預計寒假可落成 ( 大功館 )。

行政大樓 ( 大恩館 ) 前的海報牆與掛幅,展現文化大學的活動力。 大恩館(華僑塔)於民國八十年拆除改建為十二層教學與行政大樓, 八十三年七月完工,此即改建後大恩館全貌。

圖書館 曉峰紀念館 華岡博物館

大孝館外觀與 2017 世大運意象 校園藍鵲 中國文化大學 ( 華岡 ) 華表

忠孝館 ( 忠孝東路城區部 )

大新館 ( 延平南路城區部 )

張創辦人其昀 ( 曉峯 ) 先生 於民國五十年開始籌劃創辦 學校時年六十一歲翌年即勘 查校址破土施工建設其理想 的華岡學園。 蔣中正與張其昀書信信封 信中蔣總統建議創辦人以中國文化研究學院為 名,這是本校草創正名的緣起。

1963 于右任先生蒞校,為右任樓上匾致詞。 1964 年 3 月 1 日大仁館稚暉樓上匾典禮合影

創辦人與中國文化研究所第一 1 屆96 研3 年究生攝 。。 嚴副總統參觀華岡書局的攤位

張創辦人與返校之華岡第一期研究生 (1962-1964) 合影 前排右起徐培根 張創辦人 黃季陸 莊萬里 張宗良

1964 年 12 月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參訪日本研究所雙谿堂 1965 年 11 月韓國教育長權五柄率團參觀本校建築模型

1966 年 6 月張創辦人接受韓國慶熙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1966 年 11 月中華學術院成立紀念照

1968 年 頒贈張大千名譽哲士 1968 年張創辦人與夜間部大眾傳播系第一期畢業同學合影。 1968 年 2 月創辦人頒贈張大千名譽哲士後參訪校園

1968 年 1 月贈授康德修爵士名譽哲士典禮

1968 年 8 月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各國代表及貴賓報到實況 1968 年 1 月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工作會報

1968 年 8 月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 會議盛況

1968 年 8 月第一次國際華學會議後頒授名譽哲士學人合影 ( 李瑄根 梁敬錞 顧翊群 張知本 孫科 阿里普 ) 1968 年 8 月第一屆國際華學會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辦理書畫展覽

1968 年第一屆全國圖書雜誌展覽 1968 年 10 月 展覽會場觀眾絡繹

1970 年 中國文化學院第九屆校慶典禮,張創辦人致詞。 1969 年 中國文化學院第八屆校慶典禮 1969 年 6 月五十七學年度聯合畢業典禮

1970 年 3 月 1 日校慶 教育部長鍾皎光等人參觀校史館紫明堂

1970 年 06 月 大成館前應屆畢業生團體合影 ( 右起盧毓駿、宋晞院長、趙永植博士、鍾部長、張創辦人 ) 1970 年 06 月 中國文化學院第四屆畢業典禮 ( 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 張其昀博士與教育部長鍾皎光合攝於大成館前 )

1971 年 06 月 林語堂博士在畢業典禮時致詞 1971 年華岡博物館開幕剪綵照片

華岡藝術總團全體團員合影 張創辦人授旗出國表演之華岡舞蹈團

1971 年 五千名華岡運動健將參加開幕典禮 ( 中國文化學院建校 十周年在運動大會場上所豎之標示牌「華岡十年」) 1972 年 2 月中正圖書館落成 張創辦人致開幕辭

1974 年 06 月 前院長宋晞頒發夜間大學部畢業證書 1974 年 04 月十二週年校運大會 廿日上午隆重舉行 喬院長主持開幕典禮並頒獎

1974 年 06 月 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在華岡儀表最佳青年表揚會中致詞 1974 年 6 月張創辦人參觀華岡實習銀行

1974 年 06 月 黎東方博士頒發研究部畢業證書

1977 年 12 月社區母姊會廣受歡迎 獲市政府社會局頒獎 1977 年 11 月 六十六年秋季運動大會由創辦人親臨主持 , 潘院長、高副院長、邵夢蘭教授等列席指導

1978 年 05 月 大型芭蕾吉賽兒劇照 1978 年 01 月 華岡交響樂團開演奏會

1978 年 06 月 清涼藝展 1978 年 05 月中華學術院成立 中國邊疆文物館 1978 年 05 月美術畢業巡迴展 首戰即造成轟動

1978 年 10 月 華岡系刊總覽展出四百餘種 1978 年 10 月張創辦人頒贈美國參議員周以德博士名譽哲士

1979 年 6 月 明德樓上匾揭幕典禮假大典館五樓舉行 , 由創辦人親臨主持 . 典禮後創辦人與一、二級主管於大典館二樓陽台合影留念。

1979 年 04 月蔣經國總統於總統府大禮堂以茶會款待全國各界 青年代表 , 照片居中為本校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朱林驥同學。 1979 年 06 月 畢業生代表呈獻紀念品給創辦人張其昀博士

1979 年 7 月 本校女籃隊應香港籃球委員會之邀前往香港訪問 比賽 , 圖為張創辦人授旗 , 領隊張溯崇主任接旗。 1979 年 11 月 印度文化藝術訪問團蒞校 , 本校潘院長、莊副院長、 中華學術印度研究所所長李志夫等代表歡迎。

1980 年 6 月本校經教育部正名為中國文化大學 張創辦人與教職員生慶祝正名改制典禮合影

1980 年 08 月中國語言文化研習班 讓華裔青年認識傳統 1980 年 09 月 藝文展成效碩然參加作品水準高

1981 年 10 月揚威中國童軍史上華岡羅浮群的榮譽暨校外服務績效 1980 年 11 月 潘校長主持 新聞鐘揭幕

1982 年 10 月 美國休斯頓大學市區學院校長基爾特,於十月七日上午十時蒞臨 中國文化大學參觀訪問,校長潘維和博士贈送本校出刊畫報「美哉中華」 1983 年 02 月 中國文化大學頒贈智利天主教大學史威特校長名譽理學博士 學位典禮。史威特校長於接受博士學位後致詞

克紹箕裘 --1985 年張其昀董事長返國 子承父業接長文化大學 1985 年 11 月創辦人張曉峰先生安厝典禮

1988 年 12 月 日本孝道教團蒞校訪問,與本校張董事長伉儷、鄭校長等,於 大忠館前合影留念 1985 年中國文化大學夜間部七十四學年度第一次榮譽導師會議

1989 年 10 月 張董事長訪問韓日港榮獲慶熙大學頒贈大學勳章 1989 年 10 月 敬師茶會 溫煦交融濃濃感念謝師恩 - 茶敘談心,增進師生間的情誼

1995 年 01 月 在池田大作先生的陪同下,張董事長、林校長參觀在池田講堂 的池田大作攝影展 1994 年 11 月「我愛文化 . 我愛華岡」愛校運動 , 校友表達 愛校心聲

2005 年 02 月 新春團拜茶會場面熱鬧溫馨 2005 年 01 月 海青班聯合畢展,活動熱鬧非凡

2005 年 02 月體育館上樑典禮 當天特別發行之紀念郵票 2005 年 02 月 董事長張鏡湖、董事宋晞、李良、李興才、趙淑德、 張海燕、校長李天任等多位師長及貴賓親臨體育館上樑典禮現場 見證歷史的一刻。

2005 年 03 月 日本創價大學先鋒管樂團恭賀本校四十三週年校慶, 特與華岡交響樂團舉行聯合音樂會 2005 年 03 月 李校長頒贈行政人員績效特優獎予圖書館長陳 碧蓉 ( 中 ),並合影留念

2005 年 03 月 校慶啦啦隊競賽同學們展現力與 美的節奏 2005 年 05 月 大運會文大跆拳道表現優異,李孟樺 ( 後左六 ) 也拿下 網球個人 MVP

2005 年 05 月 電機系新研發 棒球 3D 球路軌跡分析與重建系統

2005 年 05 月 美國雪蘭多大學舞蹈系師生展現熱情多元舞蹈 舞蹈系主任伍曼麗 ( 左一 ) 雪蘭多大學教授陳婷玉 ( 左二 ) 舞蹈系副教授 游好彥 ( 後中 ) 與雪蘭多大學師生合影留念 2 華 0 岡 05 藝年 展 05 華月 岡舞團 2005 公演

2005 年 09 月 創辦人逝世 20 週年 張創辦人文資室成立 董事長 ( 右五 ) 與多位董事 率校內一級主管剪綵合影

2005 年 11 月 韓國前大統領金泳三蒞本校,接受頒贈名譽 政治學博士學位 - 金泳三前大統領伉儷 ( 左二、三 ) 與張董事長、李校長合影

2006 年 02 月 陽明山春遊行,華岡大家長 - 張董事長與教職同仁熱情合影 2006 年 02 月 新春團拜,數百名教職員工同仁首度於新落成的體育館聯合 恭賀新禧

2006 年 03 月 44 週年校慶開幕 華岡最美的親善團迎接文大校旗, 讓華岡旗幟飛揚台北最高地標體育館上

2011 年 11 月 日本明治大學棒球賽

張鏡湖董事長主持與莫斯科大學文教合作簽約儀式

2010 年 城區部服務中心全體員工合照

2015 年 01 月 吉林大學參與本校舉辦行攝台灣工作坊活動 2009 年 09 月 美國夏威夷大學來訪

2015 年 4 月 9 日「江漢、伍錚錚伉儷捐贈文物展」盛大舉行開幕儀式, 於華岡博物館三樓 3 樓常設展出。 2015 年 05 月 本校與海基會共同主辦大陸台商菁英招聘會

2016 年 08 月 日本琉球大學移地學習

2017 年 12 月 校慶健行活動 ( 紀政及教職員生 )

2017 年 08 月 韓國慶熙大學夏令營 2017 年 12 月 大專盃國術賽開幕

2020 年 09 月 全國大專校院資訊人會大會

2020 年 01 月 退休同仁餐會 2020 年 07 月 徐興慶校長與親善團合影

2021 年 05 月 建築系喬遷大孝館 9 樓入厝典禮

2020 年 09 月 開學典禮 2021 年 04 月 大學博覽會

2021 年 10 月 博雅盟學員簽訂第二外語預修課程專班儀式 2021 年 05 月 華岡大講堂 - 施振榮

2021 年 11 月 校友組織發展共識會議敲鐘照

2021 年 11 月 徐校長接受日本代表處「2021 年(令和三年度)外務大臣表彰」

2021 年 11 月 張海燕董事參加張創辦人日記新書發表會

2021 年 12 月 圖書館健身空間啟用 王淑音校長率先試騎飛輪

I 目 錄 草 創 ................................................................................................. - 1 - 壹、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1 - 貳、張創辦人曉峰先生創校理念 ................................................- 5 - 附錄一 創校理念與過程 ........................................................- 9 - 奠 基 ...............................................................................................- 26 - 壹、 歷任院長 .............................................................................- 26 - 貳、 院所系設立 .........................................................................- 28 - 一、 文學院 ............................................................................................... - 28 - 二、 國際暨外語學院 ............................................................................... - 34 - 三、 理學院 ............................................................................................... - 38 - 四、 法學院 ............................................................................................... - 41 - 五、 社會科學院 ....................................................................................... - 45 - 六、 農學院 ............................................................................................... - 48 - 七、 工學院 ............................................................................................... - 51 - 八、 商學院 ............................................................................................... - 54 - 九、 新聞暨傳播學院 ............................................................................... - 56 - 十、 藝術學院 ........................................................................................... - 57 - 十一、 環境設計學院 ............................................................................... - 63 - 十二、 教育學院 ....................................................................................... - 64 - 十三、 體育運動健康學院 ....................................................................... - 64 - 參、 四位一體的華岡學園 ........................................................- 70 - 一、 中國文化學院 ................................................................................... - 70 - 二、 中華學術院 ....................................................................................... - 70 - 三、 華岡興業基金會 ............................................................................... - 74 - 四、 華岡學會 ........................................................................................... - 75 - 肆、 華岡教授群 .........................................................................- 85 - 伍、 締結姊妹校 .......................................................................- 165 - 陸、 行政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 168 - 一、 教務處 ............................................................................................. - 168 - 二、 學務處 ............................................................................................. - 169 - 三、 總務處 ............................................................................................. - 171 - 四、 推廣部 ............................................................................................. - 174 - 五、 研發處 ............................................................................................. - 175 -

II 六、 國際處............................................................................................. - 176 - 七、 秘書處............................................................................................. - 178 - 八、 資訊處............................................................................................. - 179 - 九、 圖書館............................................................................................. - 179 - 十、 人事室............................................................................................. - 182 - 十一、 會計室......................................................................................... - 182 - 十二、 體育室......................................................................................... - 183 - 十三、 教資中心..................................................................................... - 184 - 十四、 通識中心..................................................................................... - 185 - 十五、 博物館......................................................................................... - 185 - 十六、 出版部......................................................................................... - 187 - 柒、 校園建築及景觀..............................................................- 190 - 發 展............................................................................................ - 197 - 壹、前言.....................................................................................- 197 - 貳、克紹箕裘─張董事長鏡湖先生的辦校理念.....................- 199 - 附錄二 祝 中國文化大學甲子大慶 念 創辦人與董事長行誼...- 204 - 叁、各學院暨所系發展簡介....................................................- 220 - 一、文學院............................................................................................... - 220 - 二、外語學院........................................................................................... - 224 - 三、理學院............................................................................................... - 229 - 四、法學院............................................................................................... - 236 - 五、社會科學院....................................................................................... - 240 - 六、農學院............................................................................................... - 246 - 七、工學院............................................................................................... - 253 - 八、商學院............................................................................................... - 259 - 九、新聞暨傳播學院............................................................................... - 265 - 十、藝術學院........................................................................................... - 270 - 十一、環境設計學院............................................................................... - 279 - 十二、教育學院....................................................................................... - 283 - 十三、體育運動健康學院....................................................................... - 287 - 十四、推廣教育 海青班....................................................................... - 291 - 肆、行政體系與學校的發展....................................................- 292 - 一、代理校長的話................................................................................... - 292 - 二、教務處............................................................................................... - 292 - 三、學生事務處....................................................................................... - 294 - 附錄三 全校性活動「校友返校節」活動史....................- 298 - 四、總務處............................................................................................... - 302 - 部

III 五、研究發展處 ....................................................................................... - 309 - 六、國際暨兩岸事務處 ........................................................................... - 311 - 附錄四 發展期(1980-2020)之姊妹校 ................................- 313 - 七、資訊處 ............................................................................................... - 338 - 八、秘書處 ............................................................................................... - 340 - 九、圖書館 ............................................................................................... - 341 - 十、人事室 ............................................................................................... - 343 - 十一、會計室 ........................................................................................... - 344 - 十二、體育室 ........................................................................................... - 345 - 十三、教學資源中心 ............................................................................... - 346 - 十四、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 ........................................................... - 347 - 十五、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 ................................................... - 348 - 十六、華岡博物館 .................................................................................. - 348 - 十七、體育館 ........................................................................................... - 350 - 十八、推廣教育部 ................................................................................. - 350 - 未來展望 ....................................................................................... - 353 - 壹、中國文化大學近期發展與未來展望 ................................- 353 - 目標一 ........................................................................................................... - 354 - 一、擴大多元招生 ................................................................................... - 354 - 二、強化基本能力 ................................................................................... - 356 - 三、精進通識教育 ................................................................................... - 358 - 四、厚植專業能力 ................................................................................... - 359 - 五、增進跨域學習 ................................................................................... - 362 - 六、精進課程品質 ................................................................................... - 364 - 七、優化教學品質 ................................................................................... - 368 - 八、總結學習成效 ................................................................................... - 369 - 九、推動自主學習 ................................................................................... - 370 - 十、涵養華學藝文 ................................................................................... - 371 - 十一、深化院系特色 ............................................................................... - 373 - 十二、學校創新特色 ............................................................................... - 374 - 十三、強化師資培育 ............................................................................... - 377 - 十四、精進體育運動 ............................................................................... - 378 - 目標二........................................................................................................... - 379 - 一、注重課外學習 ................................................................................... - 379 - 二、加強生職涯輔導 ............................................................................... - 380 - 三、協力安心就學 ................................................................................... - 382 - 四、促進健康管理 ................................................................................... - 383 -

IV 目標三........................................................................................................... - 384 - 一、強化師資陣容 ................................................................................... - 384 - 二、精進行政服務 ................................................................................... - 385 - 三、營造永續綠校園 ............................................................................... - 387 - 四、充實教研資源 ................................................................................... - 388 - 五、強固雲端 e 校園 ............................................................................. - 391 - 六、完善 IR 研究 ................................................................................... - 393 - 目標四........................................................................................................... - 395 - 一、厚植學術成果 ................................................................................... - 395 - 二、拓展產學合作 ................................................................................... - 403 - 三、完備自我評鑑考核 ........................................................................... - 408 - 四、善盡社會責任 ................................................................................... - 412 - 目標五........................................................................................................... - 421 - 一、精進進修教育 ................................................................................... - 421 - 二、活絡終生學習 ................................................................................... - 424 - 三、創新校園智慧科技 ........................................................................... - 426 - 四、推動創新育成 ................................................................................... - 427 - 目標六........................................................................................................... - 431 - 一、深耕國際交流 ................................................................................... - 431 - 二、強化國際校園 ................................................................................... - 432 - 三、提升國際移動力 ............................................................................... - 433 - 貳、當前辦學成效 .......................................................................- 434 - 參、中國文化大學未來展望與校級建設 ...................................- 445 - 一、陽明山學 .............................................................................- 445 - 二、素養導向學習計畫 .............................................................- 450 - 三、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 453 - 四、華岡大講堂 .........................................................................- 457 - 五、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普及提升學校 ................- 458 - 六、華岡博物館 .........................................................................- 468 - 七、體育室 .................................................................................- 473 - 八、圖書館建設 .........................................................................- 474 - 九、校園硬體建設與發展.........................................................- 476 - 十、新設置研究中心 .................................................................- 478 - 十一、中國文化大學相關成果與新聞 ....................................- 482 - 肆、結語........................................................................................- 485 -

- 1 - 草 創 111 年3 月1 日中國文化大學將迎來創校60 周年,從草創的好事多磨,奠 基的備嘗艱辛,發展的步步為營,到開創的大刀闊斧,一甲子的歲月,中國文化 大學歷經了各種各樣的考驗與突破,在創辦人與董事長的擘畫,校長與全校教職 員工的努力,與師生校友的維護下,才有了今天的綠樹成蔭,碩果累累。六十周 年的校史,是華岡人共同的記憶與驕傲。 一、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民國50 年8 月行政院召開第二次陽明山會談,以文教建設為主題,時自美 國歸國的代表吳經熊、程其保、顧毓琇、薛光前等倡議籌辦一所以發揚中國文化、 宏揚中國學術與三民主義為主旨的完整大學;此議的肇因,是因為大陸的淪陷, 際上治漢學學者有些人不明是非,不辨真偽,背棄正義,淆亂視聽,使中國文化陷 於低潮。海外學人,悚然憂之,乃在陽明山會談中有此建議。蔣中正對此一議題 頗表重視,令張其昀與諸先生研究推動。張其昀對此極為積極,51 年6 月即已 初具規模,6月3日張其昀呈送蔣中正「籌建遠東大學及中國文化研究經過情形」, 提到:「總統賜鑒:頃承手示,本應恪遵,但因購地建築及籌建工作均已至成熟 階段,嘎然終止,實有為難,可否請鈞座予以陳述意見之機會。」而蔣中正在6 月4 日的日記中寫:「本日上午往研究院,與曉峰談其遠東大學計畫將為內、外 所嫉妒,有害而無益,勸其中止停辦,彼雖承諾,但其改設中國文化研究所之議, 余認為可行也。」6 月8日蔣車行經過山仔后,看到路口設置的「遠東大學」招 牌,於此日日記上寫:「對曉峰遠東大學事,竟掛出招牌,頗覺為異,學者多為 『書獨頭』,擬致函再加苦勸,使之了解對其個人與黨國皆無益而有害之實況以 制之。散步回來手擬曉峰函,長達千餘言,病後長函費心費力為苦,不知有效否。」 『書獨頭』是江浙土話,意思就是不知變通的書呆子,並非惡意,反倒見親暱之 意。但當日蔣寫給張的長函,卻語氣頗重,認為此舉「不惟於兄無益,而為黨國 前途計,實有莫大之阻礙。」6 月11 日張其昀回覆蔣,決定改為中國文化研究 所招生:「中國文化研究所擬分四組辦理:第一組、三民主義建國方略之研究, 第二組、中國歷史地理之研究,第三組、中國文學藝術之研究,第四組、中國政 治經濟之研究。每組擬招收研究生二十名左右。至名稱問題當依指示以中國文化 學院為宜。」乃正式定名。 先辦一學院,實為具體而微的大學,易於著手,此為創辦人欣然接受的原因。 名之為中國文化學院,實有其歷史淵源與文化責任。梁啟超先生於民國10 年,

- 2 - 擬在天津辦一大學,定名為中國文化學院,並約創辦人往任助教。此校後因經費 無著,而未辦成,但創辦人對任公知遇之恩,銘記心頭,創辦人與任公同以復興 中國文化為己任,而又致力發展西方科技精華,以能繼任公遺志而報知遇,因而 本校命名為中國文化學院,實有此意。在辦學次第上,本校先設研究所,後辦大 學部,此亦為遷就現實環境的做法。51 年夏,創辦人以中國文化研究所之名義, 招考碩士班研究生。 開辦之初,中國文化研究所內分12 學門,分別為三民主義學門、工學門、 農學門、哲學門、文學門、史學門、地學門、政治學門、經濟學門、法律學門、 藝術學門、家政學門。實質上每一學門,即是一單獨的研究所,若一時開創 12 研究所,恐教育部為難,因有此權宜之計。創辦人既想辦一知名學府,而且先從 研究所辦起,因而對於師資的延聘,就特別慎重。各學門的門主任,更集一時之 選,三民主義學門主任為羅時實,政治學門主任為張宗良,工學門主任為盧毓駿, 農學門主任為詹純鑑,史學門主任為黎東方,地學門主任為孫宕越,經濟學門主 任為孟昭瓚,法律學門主任為張慶禎,家政學門主任為葉霞翟,文學門主任為高 明,哲學門主任為謝幼偉,藝術學門主任為張隆延。 所聘教授亦為學界名人, 且學有專精者。 中國文化研究所於51年夏招生於台北,經過嚴格考試,錄取80 名,正式入 學者72人,分屬12 學門,三民主義學門周應龍、喬寶泰、張義信、譚先豫、潘 中和、任大華、馬育興等7 人;工學門林伯信、鄭嘉武、林成、何輔仁等4 人; 農學門安密邇、高清、王有忠、歐潤芝、楊天行等5人;哲學門吳怡、賀敏琳、 李萍子、李鈞棫等4 人;文學門李殿魁、許慈多、辛勉、楊叔籌、葉詠琍、莊嘉 廷、陳介山、劉琦言、李道顯、趙逸文等10人;史學門蘇振申、朱瑗、樂炳南、 劉塗城、吳八駿、張開乾、王正明等7 人;地學門劉國光1 人;政治學門連奕文、 高準、黃貴美、朱諶、沈成添、丁項托、蔡漢賢、王學書、王友仁、陳競芳、林 享能等11 人;經濟學門張子元、廖大林、劉炳吉、馬世英、奚中元、高松濤、 孫自強等7 人;法律學門張溯崇、潘維和、武九靈、黃志鵬、吳皇龍、林茂松、 鄭炎生、陳家驊等8 人;藝術學門謝朝栻、姜一涵、顏文雄、徐矗明等4 人;家 政學門張培士、劉領弟、楊啟棟、張媛媛等4人。在11月24日正式舉行開學典 禮,地點在陽明山國防研究院。這一天,是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辦興中會的日 子。選擇這一天開學,自有其特殊的意義,由此可見創辦人對這批學子的期許。 由於創辦人當時還是國防研究院主任,這批研究生不僅在國防研究院行開學典禮, 以後也在院裡上課,並且住在院裡,創辦人經常招集研究生共餐,一律是「盤餐」, 兩葷一素,外加一碗飯,一份水果。創辦人吃飯較快,他吃完了就講話,不是垂 詢各人的生活與求學狀況,就是說明他辦學的理想,諄諄教誨,期望能薪火相傳。

- 3 - 直到第二年3 月1日,才從國防研究院回到華岡,就在大成館上課,住宿和吃飯 也都在大成館。那是文化的第一座建築物,當時也僅有此一座建築物。 談到文化大學草創於陽明山華岡,也有一段曲折,創辦人曾在其〈好事多磨〉 一文中提及,建校經驗的感想綜括起來,是「好事多磨」。磨就是磨練,亦即不畏艱難, 埋頭苦幹之意。凡事必經磨練,方能成功,若從磨折疑難中磨練出來,更有意義。 民國61 年創辦人號召建校,菲律賓華僑鉅子莊萬里先生率先響應,慨捐建校經 費貳百萬元,使創辦人信心大增,開始物色校址。先有臺北縣三峽鎮地方人士曾 來接洽,願意慨贈山地數十頃,作為建校之用。後經視察結果,因距離臺北市區 稍遠,只好婉謝美意。隨即在陽明山區紫陽山(原名菁山,意在紀念朱子的紫陽 書院)購地五甲,松林蒼翠,風光幽雅,惟地處谿谷,乏登臨之勝。方在劃區築 路,接到國防部通知,謂附近有衛星電台,本校必須遷移,但可補償地價,故不 得已另行覓地。後來終於卜宅山仔后今校址,從荒煙蔓草中,宏開學府;校址之擇 定,乃經三遷,真有出於幽谷,遷於高岡之快。校地原為橘子園,購自四川譚淳 風先生;並無地名,亦無建築。華岡地名是張其昀所創的,取名為「美哉中華, 鳳鳴高岡」之意。 創辦人對第一屆的研究生,視之如寶,要求他們不兼職、不兼課,全心全意, 認真研究,育成英才。創辦人既有這樣的要求,因而對他們的待遇,也就特別優 厚,使他們無後顧之憂。所有的研究生,每人月發獎學金800元,並有西裝一套, 其條件之好,超過國立大學的研究生。創辦人對研究生特別關懷,尤其對曾在國 防研究院住過半年的第一屆研究生,倍加愛護。他們稱創辦人為「夫子」,或「老 夫子」,而自以孔門七十二賢相許。 52 年夏,中國文化學院大學日、夜間部開始招生,入學者有66 人。52 年 11月11日開學,故本校以3月1 日為校慶,而以11月11日為返校節,實寓紀 念大學部第一屆學生始業之意義。當時大學日間部的同學在華岡上課,並住宿於 此。夜間部的學生,暫借師大附中上課。當時學生不多,大都住校,因而研究生 與大學生相當熟習,唯與夜間部同學較少來往。 民國53 年夏,中國文化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畢業。創辦人對自己培養的碩 士,特別愛護,還想繼續栽培,使他們更上層樓。第一屆畢業的研究生,幾均留 校,有讀高級班者,亦有任講師者。所謂高級班,是選獲得碩士中之優秀之士, 留校繼續深造,接受博士階段之教育。民國53 年9 月,教育部正式核准三民主 義學門、實業計畫學門、史學門、地學門、哲學門、經濟學門、政治學門、法律 學門均從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分出,獨立為研究所。至56 年,教育部又同意將文 學門、藝術學門、家政學門,各自獨立為研究所。同年碩士班第四屆研究生畢業, 大學部第一屆畢業。教育部核准本校成立三民主義、史學、地學三個博士班,並

- 4 - 招收第一屆博士班研究生。次年,教育部核准設立中國文學研究博士班。本校學 士、碩士、博士之學制漸次完成。 當時之博士班要修畢規定學分,通過第二外國語考試、資格考試,始得提論 文。論文須先經校內考試通過,方能報教育部,教育部學審會初審核,更換部分 考試委員,再在部裡舉行一次論文口試,通過以後方得博士學位。因為博士證書 為教育部所頒,故稱「國家博士」。創辦人對本校同學獲得國家博士者,特別珍 惜,故他在文章中一再提及民間興學,學生獲得國家博士,誠屬不易。民國 61 年11月24日,是創辦人興學的10周年,創辦人很想在那時本校能獲得10 位國 家博士。但最後僅通過7 位,但已經是相當難得的成果,創辦人說這是「別的私 立大學所不曾有過的」。 創辦人於民國55 年,奉國防研究院兼院長蔣中正之命,組韓、日、美、加 四國訪問團,他任團長,劉安祺為副團長,團員有徐培根、張慶楨、羅時實、楊 家麟、瞿韶華、夏新、項迺光、宋晞等8 人,以考察國防教育為主。6 月出發, 8 月返國。於訪問美京華府期間,創辦人獨對美國國民研究院的宗旨與組織感到 興趣,返國後即於中國文化學院籌設「中華學術院」,於10 月成立,下分20 個 分科協會。以往校史資料多謂乃學習美國國家科學院,其實不然,創辦人在成立 典禮致詞強調:「中華學術院是私立的,為一民間研究機構,與美國成立已滿百 年之國民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性質相同。世人不察,每將美國國民 研究院譯為美國國立研究院,或比於我國中央研究院,其實不然。」創辦人特別 指出,「中華學術院之任務,較諸一般研究院稍為寬廣,蓋除一般研究院從事於 高深學術研究,作育優秀青年而外,尚有以下幾種任務。」這幾種任務分別是講 座、論壇、譯場、津梁,講座的目的在創造大眾傳播時代的崇論閎議,論壇的目 的在共黜邪說而崇正論;譯場的目的在培養譯才廣介世界新思潮;津梁的目的在 以民間機組織作為國際交流的平台。最後創辦人談到中華學術院的組成:「本院 成立伊始,延聘哲士與議士各六十餘名,均為現居國內或能參加成立典禮者,其 他留居國外者,及外籍人士,容當繼續增聘。又中外偉人,對政治社會卓著譽望 者,本院因應時機致其崇敬,稱為名譽哲士,相當於各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的義 旨。其對本院發展在物質上有重要之支援者,則聘為贊助委員,並於本校建築物 中予以適當之永念云。」中華學術院的創立,創辦人自有苦心孤詣在其中,既思 以此振聾伐聵,再起五四精神,又希望以此濟文化經費不足之缺失,但時人可能 只見表象,而不能得窺其深意,對創辦人頗多批評譏議,甚至傳到了層峰和蔣中 正耳中。此一過程頗多曲折,對照蔣中正的日記頗有值得玩味的地方。56 年 1 月5 日為討論國家建設計畫委會主任人選,蔣在日記中記有一段:「余以為曉峰 在本黨中最有研究者,似可勝任,但以其文化學院到處乞求要錢,為人詬病,因

- 5 - 之無法取決為苦。」1 月7 日又記:「為其中華學術院捐錢太濫,為人詬病,並 累及黨政之聲譽,藉現有職位不分公私,更為世人所貶,此乃一介不取、一介不 專以及不明其道不取主義的儒者人格有遜也。」到1 月24 日甚至因此事「心緒 煩悶,晝眠不成」、「引起悲痛,故入晚仍鬱鬱不樂也」、「未能解愁,夜服安神丸」, 甚至親函創辦人「中以愛護同志之故,甚願吾兄對於中華學術院之進行能即停止, 並收縮勸捐行動,是所切盼。」蔣中正對創辦人拳拳愛護之心不可否認,但似乎 忽略了創辦人創設華岡學術院的本意,更不知道創辦人內心的想法是要集學術界 的力量幫助國家,甚至還想到:「中華學術院設於陽明山上的華岡,以中國文化 學院的研究部門為其基礎,但非以一校所為範圍,本院乃為海內外先進學者所組 成,現定於本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成立,其以學術界的集體貢獻,為總統蔣公八秩 華誕秩慶。」而且蔣視之為「不自知檢束」的做法,實在是私立大學自給自足最 重要的方式之一。至民國61 年,本校建校十週年紀念時,創辦人設立「華岡興 業基金會」,以企業化之精神,運用建教合作的方法,立華岡興業公司,其下分 為15 部門或子公司,致力於農、林、工、商等實業、觀光業及文化事業等,以 注重生產,賺取外匯,繁榮華岡,鞏固校基為目的。各學系、各研究所教學和研 究成績,與企業界資金及寶貴經驗,互相結合,所得純利之一部分,可用以支持 學校的發展。創辦人以一介書生獨立創校,既無財團支持,又無宗教團體為依靠, 自然必須開闢財源,無論是創校、建校、募款、興業,都足以證明創辦人的堅強 意志與目光遠大。 二、張創辦人曉峰先生創校理念 張創辦人在〈七十自述〉中曾提及,「我是高等師範畢業的,畢生志願在於 辦教育。華岡興學,為我實踐我的教育理想,故不顧困難,創辦這所新的學府。」 很平淡的話,卻隱藏了創辦人的堅決意志。他在〈創校宗旨〉一文中指出創校的 宗旨有三:(一) 建立一所以發揚中國文化為主旨的完整大學;(二) 建立一所 以宏揚中國學術與三民主義為主旨的研究機構;(三) 倡導音樂、美術、戲劇、 體育(含舞蹈)及大眾傳播等學科,以期開展中國文藝復興之機運。在〈創校理 想簦簦八大目標〉中又提出國際性、整體性、文藝復興、學以致用、五育並重、 華學基地、建教合作、高深研究八項確實的做法。 創辦人為一介書生,以「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為其畢生之志業。 熟悉中國現代史的人都知道,曉峰先生是南高學派的代表人,師承劉伯明哲學、 柳詒徵史學、竺可楨地學而成歷史地理學家。來臺辦大學,繼承「學衡」文化道 統,華岡興學,草山上有了文化,賦陽明山以文化內涵,設「劬堂」,使文大與 南高、東南大學血脈相通。創建文大以「質樸堅毅」為校訓。在求真、求精中追

- 6 - 求「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校歌歌詞出自創辦人的手筆,其中「為 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語出宋儒張載之說, 張氏以為這四句話用現代語彙講,就是哲學、科學、史學、法學的意涵,總合構 成了大學通才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國文化和學術的傳承,在張創辦人的身上看到 知與行的合一,可以說這是民國以來東南學派的具體繼承。什麼是「東南學風」? 30 代中期,南高學人回憶南高-東大這段歷史,對其思想、學術風格進行總結 時,將這種學風稱為「南高精神」,具體指的是:(1)保持學者的人格;(2)尊 重本國文化;(3)認識西方文化;(4)切實研究科學。這就是創辦人在創設文化 大學背後的精神所在。 創辦人的創校,除了要建立一所以發揚中國文化為主旨的完整大學之外,更 由於認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繼承著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民族道德和民族精神, 若加以發揮,使其更完全、更偉大, 會更適合於時代的需要。所以他說:「華岡 以中國文化為校名,含有復興中國文化的理想。三民主義乃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所以弘揚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文藝復興的真正目的。」他要建立一所弘揚中國學 術(漢學)與三民主義為主旨的研究機構,徹底的將三民主義去實踐與力行。故「中 華民國憲法,明定三民主義為立國之大本。全國國民對於主義,必須實踐力行, 並當以事實證明主義之價值。」「弘揚三民主義於世界、建立中國學的研究中心、 在台灣寶島開創新園地、提倡大丈夫的教育」四個重點,是創辦人心心念念的教 育宗旨,正因為如此,蔣中正才會以「中華文化學院」建議取代「遠東大學」之 名,而張創辦人也欣然同意;也正因為如此,創辦人才會籌設中華學術院,希望 以文化為中心,推動全球華學。 中國文化學院最後一位院長,中國文化大學第一任校長潘維和教授,民國 71年曾為文化大學提點了「認識華岡十目」,清楚的為創辦人建立華岡以及華岡 的成長建起了完整的架構,時隔 30 年仍可以看到文化大學不變的軌道。在 60 周年校史的篇幅中,謹借以作為張創辦人創校理念的說明。 認識華岡十目 一、一個宗旨-文藝復興,即為中國的文化復興、民族復興。 二、兩句誓言-今日我以華岡為榮,明日華岡以我為榮。離校愈久,懷校愈深; 離校愈遠,懷校愈切。 三、三大精神-不畏難的志節、勿憚改的覺悟、全神教的信念。 四、四位一體-學術、教育、企業、服務,亦即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學院、華 岡興業基金會、華岡學會四會一體的全面奮鬥、百花齊放。 五、五大文獻-即張其昀手訂的校訓、校歌、張其昀手著中華五千年史、華岡講 習錄、華岡理想,這奠定了華岡永世不拔的根基,也豐富了華岡無限的精神

- 7 - 資源。 六、六大力量-即實踐華岡理想的六大支柱。 (一)張其昀在中外學術界崇高德望地位的精神感召力、號召力、影響力。 (二)堅強的教授內容。 (三)行政單位的服務系統。 (四)畢業校友分布世界五大洲的無限潛力。 (五)以教職員生校友家長為基礎,同情華岡的中外社會人士的支持力量。 (六)以三民主義為中心的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 七、七條大道-華岡人在修養立志方面已達達人、成功立業報國救世有七條大道, 即明儒宋濂釋儒七種,(一)游俠之儒,(二)文史之儒,(三)曠遠之儒,(四)智 數之儒,(五)事功之儒,(六)章句之儒,(七)道德之儒。此亦三民主義新世紀 新孔學的全體大用、科際整合,而走向大學之道、中庸之道、革命之道。 八、八大目標-張其昀曾揭櫫華岡興學與創業八個目標:(一)新型學府,(二)華 學基地,(三)社區性大學,(四)觀光勝地,(五)民間學府,(六)革命性學府, (七)綜合性大學,(八)國際性學府。 九、九大特色-華岡學府是富有創造性的大學,依據張其昀獨到的見解,其特色 如下。 (一)校名出於國家元首民族導師,蔣介石所命名, 並以「中國文化」為大 學之校名,開創中國民間興學之特例。 (二) 純粹學人興學,並無宗教、財團、政團的牽制,富有獨特的創造性與 統一性。 (三)教授治校的評議會制度。 (四)名師重鎮的華岡教授制度。 (五)校友建校的華岡學會之常設機構。 (六)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華岡興業基金會、華岡學會相輔並進的文 教建設。 (七)四大公開的辦學辦事方式,人事公開、財務公開、意見公開、賞罰公開。 華岡為華岡人所共有、共治、共享,華岡不獨為中國之華岡,華岡為天 下之華岡。 (八)人事任期制度的絕對貫徹執行。 (九)從華岡幼稚園、華岡藝校到大學日間部、夜間部、 研究部、碩士班、博士班, 是中國教育史上空前的體系完整學府。 十、十項禮讚-華岡的既有成就,張創辦人撰「華岡禮讚」、「今日華岡」歌詞, 黃友棣譜曲,列有最主要的十大要目,即(一)學制最完善、規模最完備,(二)

- 8 - 校區最壯觀、建築最美觀,(三) 師資最卓越、著作最輝煌,(四)學風最純正、 成績最優異,(五) 社團最活躍,錦標最頻仍,(六)圖書最充實、文物最燦爛, (七) 出版最美富、期刊最精良,(八)藝術最完備,表現最顯赫,(九) 研究最 深入、實習最認真,(十)信心最堅定、精神最發揚。 有了以上十項要目,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張其昀在華岡的實踐宗旨上,就是要培養 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更希望藉由華岡的實踐,能發揮中國優良的傳統,與吸 收西方古今思潮,調理融會,去創造中國的新文化,實踐一個真正的華岡人。

- 9 - 附錄一 創校理念與過程 劉廣英 無創辦人張其昀,沒有中國文化大學; 無董事長張鏡湖,學校哪有今日? 壹、創辦人張其昀 一、建校理念 民國51年3月1日,張其昀成立中華文化事業基金委員會推動成立一所綜合大學。 同年,經教育部核定先成立包含12個學門之中國文化研究所。次年改稱中國文化學院。 張氏有道: 『多年以來,我們對於中國高等教育,懷有一種理想。本人雖曾在教育部服務四年, 但規劃設施,時有力不從心之感。離職以後,立志益堅,在陽明山會談前後,受了幾位 旅外友人如吳經熊、顧翊群、顧毓琇先生等之鼓勵策勉,仿西洋著名大學如美之哈佛、 耶魯、麻省理工學院,英之牛津、劍橋等民間學府之先例,決定以中國文化研究所為基 礎,想辦一所理想中之學府,初期定名為中國學院。俟適當時機,改稱中國文化大學。』 除此以外,其他專文所念茲在茲者,都是辦學圭臬,深值後人遵循。綜合重點如下: 在此構想下,張其昀提出以下理念 (一)大學之基在大師 張其昀引孔子「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之言,認定『大學之成立,固需多種條件, 語其根本,則為學人之努力。』他還說:『哈佛大學有一時期,文科方面,有七位名教 授,號稱七賢,又稱七美(Seven Beauties),吸引了全世界的青年學子。』此觀念實際 上就是「名師出高徒」,而名師就是韓愈所稱能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家,也就是人師。 為能聘到好老師,張其昀自到浙江大學創辦史地系起,就以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之開闊胸 懷,為系,為校網羅人才。自辦大學後,不但力邀大師蒞校任教,並於民國54 年3月1 日(校慶日)起,仿哈佛大學之「大學教授」辦法,敦聘不依系別,以規劃華岡校園的 盧毓駿為首之永久教授十位(原預計逐年增至百位)大學以示榮崇。盧為福建人,以勤 工儉學留法入巴黎公共工程大學,後在巴黎大學都市規劃研究院擔任研究員。到了民國 64 年改設華岡教授,1 月10 日即發表了174 位的名單。對此廣邀賢達之舉或有見仁見 智之議,但張氏在『華岡教授的榮譽與貢獻』文中,即已律定華岡教授榮譽與貢獻,所 以是一種強化師資,堅實教學的舉措。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